热点资讯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亚美体育官方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存取超5万现金不再问来源,反洗钱新规征民意_监管_客户_银行
存取超5万现金不再问来源,反洗钱新规征民意_监管_客户_银行发布日期:2025-08-19 09:45    点击次数:199

2025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了修订后的《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标志着金融监管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这份新规,与2022年初引发全民热议的“个人存取现金超5万元需登记来源”的规定相比,可谓是脱胎换骨。

回忆2022年1月,那条要求金融机构“应当识别并核实客户身份,了解并登记资金的来源或者用途”的规定,如同在平静的金融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千层浪。北京金融街某银行柜台前,一位中年男士紧握着刚填好的存款表格,眉头紧锁,“我就存个钱,凭什么要说明来源?”,他的疑问,正是无数民众的心声。“个人存取现金超5万元需登记”话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网络上充斥着“这是我的钱,凭什么告诉你来源?”、“我爱怎么用就怎么用,凭什么要报备?”等质疑之声。银行也面临着两难境地:一方面要执行监管要求,另一方面客户随意填写“装修”、“备用”等理由,银行却无法核实真伪,导致业务办理效率低下,客户体验极差。更令人尴尬的是,这项规定仅仅一个月后,即2022年2月21日,监管部门便宣布暂停执行,这在监管历史上实属罕见,深刻反映了政策与实际操作间的巨大冲突。

展开剩余77%

新规的核心变化在于:它摒弃了2022年“一刀切”式的粗放监管模式,转而采用更加精细化的风险为本的监管思路。对于单笔5万元以上的现金存取业务,金融机构只需识别并核实客户身份,并留存身份证件复印件即可。资深金融政策专家周毅钦评价道:“删减体现出金融监管部门在平衡反洗钱与便利公众金融服务之间做出的务实调整。此前规定在执行中给部分民众带来不便,此次调整更加务实。” 但这绝不意味着监管的放松。新规第七条明确规定: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客户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对高风险客户实施强化尽职调查,并持续监测交易异常情况。

此次新规的调整,与国际背景密切相关。2026年,中国将接受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第五轮互评估。对比国际标准,我国原有制度在反洗钱的精准性、跨境资金监测以及客户信息保存等方面存在不足。新规正是针对这些短板,进行了一系列系统性完善。

以跨境汇款为例,2022年规定对1万美元以上跨境汇款强制登记来源,却导致了地下钱庄等规避行为的滋生。新规将门槛降低至5000元,同时取消机械式登记,改为建立智能监测模型,通过分析交易频率、金额、收款人信息等,并结合汇款人职业特征评估风险,从而实现精准打击。

“受益所有人”的识别标准也从模糊走向精准。2007年旧规对“实际控制人”定义模糊,识别率不足30%。新规要求穿透至最终享有收益的自然人,精准打击股权代持、VIE架构等规避手段。信托监管同样实现重大突破,强制识别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及最终控制人,并针对家族信托、离岸架构等复杂场景,可要求出具受益所有人法律意见书,填补了此前的监管空白。客户资料保存期限也从5年延长至10年,与《刑法》洗钱罪追诉时效相匹配,并要求部署区块链存证技术,为每笔交易生成独立哈希值,确保数据安全和可追溯性。

新规适用范围广泛,涵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非银行支付机构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机构。不同机构的尽职调查要求有所差异,例如,银行对5万元以上现金交易进行尽职调查,非银行支付机构对1万元以上预付卡销售进行尽职调查,信托公司则需在设立信托或办理信托受益权转让时识别并核实相关人员身份。值得关注的是,特定非金融机构首次被纳入义务体系,形成了完整的监管链条。

新规落地后,金融机构将面临双重挑战:短期内,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升级技术系统,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但长远来看,这将有助于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国际社会对中国金融市场的信心。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指出:“有效的反洗钱措施能够帮助金融机构识别并防范潜在的金融犯罪风险,为客户提供更安全的服务环境。”

新规设定的法律责任空前严格,涉案金额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罚,最高可达涉案金额的200%。同时,新规也引入了“个人尽责免责”机制,为勤勉尽责的董事高管提供免责的可能性。

新规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9月3日。一位银行柜员小张在午休时翻阅新规,第七条关于建立健全客户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的内容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三年前,他每天都要面对十几位对登记要求不满的客户;如今,他所在的银行正在测试智能监测系统,能自动识别30天内分散汇款的异常交易。技术变革正悄然改变反洗钱的战场形态,当监管逻辑从“机械登记”转向“风险为本”,当监测手段从人工审核升级为智能模型,金融服务的安全与便利这对矛盾体,正在寻找新的平衡点。

"

发布于:内蒙古自治区